本文作者:author

警惕!苏州工业园区ESG“绿色”样本,真转型还是形象工程?

author 前天 18 抢沙发
警惕!苏州工业园区ESG“绿色”样本,真转型还是形象工程?摘要: 苏州工业园区的ESG样本:一场精心包装的绿色叙事?苏州工业园区,这个被誉为“最强经开区”的地方,如今又多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标签——“ESG发展样本”。然而,当我们细细审视这份光鲜...

苏州工业园区的ESG样本:一场精心包装的绿色叙事?

苏州工业园区,这个被誉为“最强经开区”的地方,如今又多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标签——“ESG发展样本”。然而,当我们细细审视这份光鲜的“绿色”报告时,不禁要问:这究竟是一场脚踏实地的可持续发展实践,还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形象工程?

GDP增长背后的环境代价:苏州工业园区的“绿色”成色几何?

苏州工业园区在2024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增长,GDP高达4002.43亿元,同比增长7.0%。其中,新能源及绿色产业产值近900亿元。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,任何经济增长都可能伴随着环境代价。我们需要追问的是,这900亿的绿色产业产值,是否真正抵消了园区整体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环境影响?高新技术产业,尤其是电子信息产业,在生产过程中往往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资源,并可能产生高污染的废弃物。园区在追求“绿色”的同时,是否有效地解决了这些问题?仅仅公布产业产值,而忽略了对能耗、排放等关键数据的披露,难免让人对其“绿色”成色产生质疑。

ESG诊断的迷雾:免费评估背后的数据陷阱与行业标准缺失

苏州工业园区ESG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免费的ESG竞争力在线“诊断”,这听起来很美好。然而,仔细分析其运作模式,却发现存在诸多问题。首先,所谓的“标准诊断”依赖于企业自行填报的200多道细项问题。这种自评方式,难免存在企业为了追求更好的评估结果而进行数据修饰的可能。其次,平台依据的行业标准是否权威、是否具有普适性?细分出的39个行业,是否能够完全覆盖园区内所有企业的实际情况?更重要的是,即使企业通过平台评估获得了较高的ESG评分,又能代表什么?缺乏第三方独立验证的ESG报告,其公信力又有多少?

苏州1.png

友达光电的“智造”转型:是真金白银的绿色升级,还是资本运作的ESG游戏?

友达光电(AUO),这家老牌液晶显示器巨头,在苏州工业园区深耕多年,积累了丰富的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转型经验。如今,它又摇身一变,推出了“友达数位”,声称要聚焦ESG和元宇宙两大系列解决方案,为制造业企业提供“智改数转”服务。然而,我们有必要对其转型之路进行一番冷静的审视:这究竟是企业自身发展战略的自然演进,还是为了迎合ESG投资热潮而进行的一场资本运作?

被夸大的“全球化布局”:友达数位的真实客户画像与行业影响力

友达数位宣称已为10余个国家的1000多家制造业企业提供智改数转服务,覆盖电子、医疗、汽车等34个行业。但仔细分析,这1000多家企业中,有多少是真正意义上的“客户”,又有多少是与友达光电存在关联交易的企业?其“全球化布局”是否主要集中在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,而缺乏在欧美发达国家市场的实质性突破?如果没有具体数据支撑,这种“全球化”很可能只是一个被夸大的宣传口号。此外,友达数位所提供的“智改数转”服务,在行业内究竟处于什么水平?是否具备真正的技术优势和竞争壁垒?这些都需要更深入的调查和分析。

数据背后的真相:苏州工业园区“近零碳”产业园的实际减排效果评估

苏州工业园区宣称已打造一批“近零碳”产业园,能耗和碳排放强度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/3,成为绿色发展“园区样本”。然而,这种“近零碳”究竟是如何实现的?是通过技术创新和能源结构优化实现的,还是仅仅通过将高能耗、高污染的产业转移出去实现的?园区在计算碳排放强度时,是否充分考虑了产业链上下游的碳排放?如果没有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碳核算,所谓的“近零碳”很可能只是一个数字游戏。此外,园区内企业的碳排放数据是否公开透明,接受公众监督?如果缺乏有效的信息披露机制,我们很难相信其“近零碳”目标的真实性和可持续性。

苏州2.png

ESG产业创新中心的崛起:一场地方政府主导的“政绩工程”?

苏州工业园区在ESG产业布局上可谓是不遗余力,2024年不仅发布了《ESG产业发展行动计划》和《关于推进ESG发展的若干措施》,还专门成立了苏州ESG产业创新中心。这种大张旗鼓的举动,让人不禁联想到地方政府热衷的“政绩工程”。我们必须思考,这个创新中心究竟是为了推动ESG产业的真正发展,还是为了给领导脸上贴金,打造一个漂亮的“门面”?

90%签约率的神话:入驻企业质量与实际运营情况的深度调查

报道称,苏州ESG产业创新中心签约率高达90%,近70个项目入驻。然而,签约率高并不代表实际运营情况良好。我们需要深入调查这些入驻企业的质量:有多少是真正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ESG企业?有多少是仅仅为了享受园区优惠政策而“挂羊头卖狗肉”的企业?这些企业在入驻后,是否真正开展了实质性的ESG相关业务?其经营状况如何?创造了多少就业岗位?如果没有对入驻企业进行严格的筛选和持续的跟踪评估,高签约率很可能只是一个虚假的繁荣景象。

御能永续科技的“全链条解决方案”:空洞的概念,还是真正可持续的商业模式?

御能永续科技作为首批入驻苏州ESG产业创新中心的企业之一,声称专注于为企业提供ESG全链条解决方案,涵盖碳中和路径设计、绿色金融工具开发及可持续发展培训。然而,这种“全链条解决方案”听起来更像是一个空洞的概念。碳中和路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,能够真正帮助企业实现减排目标?绿色金融工具的开发是否符合市场需求,能够为企业提供有效的融资渠道?可持续发展培训的内容是否专业实用,能够提升企业员工的ESG意识和能力?如果没有具体案例和数据支撑,这种“全链条解决方案”很可能只是一个华而不实的营销噱头。更重要的是,御能永续科技成立时间不长,其服务网络是否真的覆盖了长三角地区及多个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?其技术实力和服务能力是否能够支撑其宏大的目标?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的考察和验证。

苏州3.png

本土化ESG评价标准的争议:是接轨国际,还是另立山头?

苏州工业园区发布了《经济技术开发区环境、社会、治理(ESG)评价通则》,试图构建一套本土化的ESG评价标准。但问题是,在全球ESG标准日益趋同的背景下,这种“本土化”究竟是必要的创新,还是为了规避国际标准的约束,另搞一套“自娱自乐”的体系?这种标准是否真的能够提升企业的ESG水平,还是仅仅为了方便园区内的企业获得更高的ESG评分?

《经济技术开发区环境、社会、治理(ESG)评价通则》:一套为园区量身定制的“自评体系”?

《评价通则》声称一方面与GRI、ISSB、TCFD等国际标准紧密接轨,另一方面纳入了制度与机制创新、法治建设与安全、国家战略支持情况等相关指标,充分体现了我国的国情特色和苏州工业园区的产业特点。然而,这种“紧密接轨”的程度究竟有多高?所谓的“国情特色”是否会降低对企业环境和社会责任的要求?将“制度与机制创新”、“法治建设与安全”、“国家战略支持情况”等指标纳入ESG评价体系,是否会使评价结果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扰?更重要的是,这套标准是否经过了充分的行业讨论和专家论证?是否能够得到国际投资者的认可?如果仅仅是一套为园区量身定制的“自评体系”,那么其价值和意义将大打折扣。

“先行、引领、示范”的背后:对其他地区的可复制性与实际推广效果的质疑

苏州工业园区被誉为在ESG领域“先行、引领、示范”,并被寄予厚望能够为其他地区转型发展提供可复制、可推广的模式经验。然而,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经验是否真的具有普适性?苏州工业园区拥有雄厚的经济基础、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强大的政策支持,这些优势是其他地区难以复制的。此外,苏州工业园区的产业结构也较为特殊,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,其ESG实践经验是否适用于其他产业结构不同的地区?更重要的是,即使苏州工业园区的模式能够在其他地区复制,其推广效果是否能够达到预期?如果没有进行充分的调研和评估,盲目推广很可能会导致资源浪费和效果不佳。

苏州4.png

ESG人才的“井喷式”需求:是真实的行业刚需,还是资本炒作下的泡沫?

随着ESG概念的普及,各行各业都开始重视ESG人才的培养和引进。中央财经大学可持续准则研究中心主任刘轶芳预测,未来5—10年内将会出现200万—300万人的ESG专业人才缺口。然而,这种“井喷式”的需求究竟是真实的行业刚需,还是资本炒作下的泡沫?我们必须警惕,不要被虚假的需求所蒙蔽,盲目跟风,造成人才培养的结构性失衡。

200万-300万人才缺口的预测:数据来源的可靠性与评估方法的科学性分析

刘轶芳教授预测未来5-10年内ESG人才缺口将达到200万-300万。这个数字听起来非常惊人,但我们需要追问的是,这个预测的数据来源是否可靠?评估方法是否科学?是基于对市场需求的深入调研,还是仅仅基于对行业发展趋势的简单推断?预测中是否考虑了不同行业、不同地区对ESG人才的需求差异?如果没有严谨的数据支撑和科学的评估方法,这种预测很可能只是一个拍脑袋的数字,缺乏实际参考价值。

《环境、社会与治理(ESG)评价通论》:一本“指定教材”能否解决中国ESG人才困境?

为了应对ESG人才缺口,《环境、社会与治理(ESG)评价通论》应运而生,并被定位为国内首部关于企业ESG评价师的指定教程材料。然而,仅仅依靠一本“指定教材”就能够解决中国ESG人才困境吗?教材的内容是否能够涵盖ESG领域的全部知识和技能?教材的编写是否能够跟上ESG发展的最新趋势?更重要的是,教材的使用效果如何评估?如果没有配套的实践 training 和能力认证体系,仅仅依靠一本教材很难培养出真正合格的ESG人才。此外,我们还需要思考,ESG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什么?是培养只会照本宣科的“书呆子”,还是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ESG专家?

苏州5.jpg

苏州工业园区的ESG未来:在“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”的口号下,可持续发展之路将走向何方?

苏州工业园区以建设“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”为目标,并将ESG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。然而,在追求高科技和经济增长的同时,苏州工业园区能否真正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到园区的各个方面?能否摆脱对传统发展模式的依赖,探索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绿色发展道路?这仍然是一个未知数。我们需要警惕的是,不要让ESG仅仅成为一个口号,一个粉饰太平的工具,而是要将其真正转化为推动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。

未来的苏州工业园区,能否真正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共生?能否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借鉴的ESG实践经验?能否在推动中国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?这一切,都需要时间和实践来检验。我们期待着苏州工业园区能够真正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“绿色园区”,一个能够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的“典范”。 但我们也需要保持警惕,持续关注其发展动态,对其ESG实践进行客观、公正的评估,确保其发展方向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。

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
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
微信扫一扫打赏

阅读
分享

发表评论

快捷回复:

验证码

评论列表 (暂无评论,18人围观)参与讨论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